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部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及团队,全面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根据《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项目管理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启动2025年度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方式及时间
(一)申报方式
通过贵州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管理系统”,网址:http://xmgl.kjt.guizhou.gov.cn)进行无纸化申报。
(二)申报时间
项目申报时间为2024年6月25日9:00至7月31日17:00。其中,通知发布之日起至7月1日为各单位准备申报材料时间,7月1日9:00正式开放系统填报,申请人网上填报提交截止时间为2024年7月28日17:00,归口单位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7月31日17:00,届时管理系统将自动关闭。
请项目申请人(即所申请项目的负责人,下同)、申报单位、归口管理部门须严格按规定时限进行申报、提交和推荐工作,逾期不再受理。
二、申报程序
(一)申报身份获取
未注册账号的单位或个人,需通过贵州政务服务网进行账号注册并登录管理系统,如实填写相关信息。已注册过使用账号的单位或个人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须按要求补充相关信息后申报。
(二)申请书填报
项目申请人登录管理系统,根据通知和指南要求填报申请书和上传附件材料,确认无误后在线提交至申报单位。项目申请人对项目申报负全责,须逐项检查类别、名称是否一致,避免出现材料缺失、页面不清晰、文件无法打开等问题,确保申报内容及附件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其中,面上项目属于省级一般项目,按照《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实行项目经费“包干制”;重点项目按照贵州省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相关管理要求执行。
(三)申报单位线上审核
申报单位应及时登录管理系统,完成在线审核和提交。对符合申报条件及要求的申报项目,申报单位须下载申请书单位盖章页,盖章后扫描上传至管理系统,并在线提交至归口管理部门。若在立项前有负责人调离等重大变动情况,应及时向归口管理部门和省科技厅报告。
(四)归口管理部门线上推荐
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省管国有大型企业和中央在黔单位可直接向省科技厅申报;其他企事业单位须按属地原则由所在市(州)科技局作为归口管理部门推荐至省科技厅。
归口管理部门应及时登录管理系统,完成在线审核和推荐。对符合申报条件及要求的申报项目,归口管理部门不得拒绝推荐;对不符合申报条件及要求的申报项目,归口管理部门应说明理由。
申报截止日前,项目申请人、申报单位、归口管理部门均可在线主动撤回项目申请书进行内容修改或补充完善附件材料。修改完善后,按照上述申报程序和要求进行在线审核和推荐。申报截止日后,不得更改项目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的任何内容。
(五)形式审查
1.申报结束后,省科技厅将对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对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项目,予以受理。
对未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项目,通过管理系统向项目申请人一次性告知审查结果及具体理由。对信息填写失误和不完整、缺失附件材料等情况导致形式审查未通过的,允许补正一次。补正后仍不符合本通知及指南要求的,将不予受理。
2.对形式审查结果有异议的,项目申请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管理系统向省科技厅提出复审申请。复审申请次数不得超过一次,逾期未提出复审申请的视为无异议。
3.项目内容审查贯穿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全过程,如发现不符合本通知及指南申报条件和要求的,或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不受理和取消评审、立项等处理。
三、申报条件
(一)申报单位要求
1.申报单位须为贵州省行政区域内依法注册为独立法人的企事业单位,且正常运营1年以上(时间计算截止到2024年5月31日)。国家机关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2.申报单位应具有完成项目所必备的人才条件、技术装备等基础条件,科研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机构健全,运行管理规范,无不良诚信记录。
3.事业单位需独立核算项目经费,专款专用。企业须按规定建立研发费用辅助账,并上传相关证明材料至管理系统。
4.多家单位联合申报项目的,牵头单位须与参与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协议签署时间和约定各方责任、目标任务、经费分配,以及项目实施形成的成果权益归属等,并将完整的合作协议(加盖所有合作单位公章)扫描上传至管理系统。
5.2023年1月1日以来曾发生重大安全生产、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不得申报。
6.须符合指南对申报单位的其他条件和要求。
(二)申报人基本要求
1.项目申请人须是申请项目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发的科技人员,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投入,无不良科研诚信记录。严禁挂名申报。公务员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
2.项目申请人须是申报单位的全职在职人员,且从事实际工作、并有固定劳资和人事关系的工作单位进行申报。如确因项目实施需要,申报单位将非本单位全职在职人员作为项目申请人的,须与其签订同项目执行期相适应的兼职聘用合同或合作协议,需明确合同或协议签署时间和约定工作时间、任务等,并扫描上传至管理系统。
3.申请人已退休或在项目实施期内将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原则上不得申报。如确需申报,须提供所在单位出具的能确保项目可履约实施的承诺材料(如返聘、延迟退休等),并扫描上传至管理系统。
4.项目申请人限定为1人,每位申请人当年只能申报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平台及人才团队计划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除外)。
5.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年龄在40周岁(1985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以下,且未主持过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的青年科研人员。
6.须符合指南对项目申请人、参与人员的其他条件和要求。
(三)不得申报或不予重复立项的情形
1.项目研究内容不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
2.不得把在研或已验收财政科技项目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内容,在不同年度以同一项目重复申报;同一个项目只能通过一个单位申报或推荐。一经发现有此类情况,按照规定将项目申请人纳入科研诚信记录。
财政科技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中央财政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下同);贵州省财政科技项目(包括基础研究计划〔含自然科学类,原科学技术基金,原联合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计划、科技重大专项计划,省级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下同);其他省(市、自治区)级科技项目。
所申请项目的研究内容是基于前述财政科技项目渠道资助项目提出的,项目申请人须在申请书中说明受资助情况以及与所申请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申请人将申请2024年中央财政科技项目的研究内容,用来申报2025年贵州省财政科技项目的,务必在2025年贵州省财政科技项目申请书中说明,并将2024年中央财政科技项目申请书作为附件上传至管理系统;若获得2024年中央财政科技项目资助的,2025年贵州省财政科技项目将不重复立项。
3.申报截止日前,项目申请人主持的贵州省财政科技项目到期未验收或申请延期的,或主持在研的中央财政科技项目、贵州省财政科技项目(含主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合计2项(含)以上的,或已获得2024年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资助的,均不得再申报。2024年青年引导项目不列入限项统计范围。
四、申报咨询
(一)贵州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咨询:0851-85817379
(二)项目申报要求咨询:0851-85815391
(三)项目受理咨询:0851-86987256
附件:2025年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申报指南.docx
附件
2025年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
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申报指南
一、项目定位
(一)面上项目
支持科研人员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需求,开展自由探索、自主选题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二)重点项目
支持承担过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围绕我省产业发展需求和前沿技术开展较为深入的科学研究。项目分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两类。
自由探索类根据学科类型,分为数理科学领域、化学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科学领域、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信息科学领域、医学科学领域。项目申请代码与2021年新调整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保持一致。选择申请代码时,务必选择到二级申请代码。
目标导向类聚焦我省特色学科、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的研究,以本指南第四部分明确的重点支持方向为申报范畴进行申报。
二、资助额度和实施周期
面上项目资助额度不超过10万元/项,实施周期3年。(实施周期从2025年1月1日算起)
重点项目资助额度不超过30万元/项,实施周期4年。(实施周期从2025年1月1日算起)
三、目标要求
(一)科技产出
面上项目须产出1篇三区及以上SCI收录论文;重点项目须产出3篇及以上SCI收录论文,或1篇二区及以上SCI收录论文。
鼓励在国内主办的期刊上发表,中国科技卓越行动计划的领军期刊对等一区,重点期刊对等二区,梯队期刊对等三区。
(二)社会预期效果
鼓励项目申请人根据研究内容,从以下方面自行选择设定。
1.科学价值。在推动科学规律发现、促进科学技术研究进步等方面预期贡献。
2.人才培养。项目预期培养研究生、专业人才以及研究团队等情况。
3.学科贡献。项目成果在健全学科体系、提升学科整体水平等方面的预期作用。
4.社会影响。项目成果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如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人民生命、科学文化、持续性社会影响)等方面预期成效与效益。
四、目标导向类重点项目支持方向
(一)富矿精开
1.电解金属锰阳极泥中战略金属赋存规律与回收。针对电解金属锰生产过程产生的锰阳极泥综合利用率低、开发难度大、尚无妥善的安全处置方法等问题,研究阳极泥主要产生过程多价态金属离子交互反应规律及其产泥机制,研发锰阳极泥中战略金属锰、铅、硒、锡元素的强化提取技术。
2.低品位磷、铁资源协同材料化冶金制备磷酸铁锂研究。围绕低品位磷、铁资源绿色增值开发需求,研究高磷鲕状铁矿搭配低品位磷矿还原焙烧定向富集磷铁过程的物理化学问题,研究高磷铁粉功能导向分离原理与方法,构建低品位磷、铁资源协同材料化冶金理论体系与技术原型。
3.贵州典型地区高硫铝土矿新型脱硫浮选药剂分子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针对贵州典型地区高硫铝土矿脱硫需求,开展新型脱硫浮选药剂分子结构设计,研究不同分子结构浮选药剂对脱硫性能的影响,解析新型药剂构效关系,验证优化条件下脱硫性能。
4.磷酸锰铁锂多孔结构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围绕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发展需求,研究磷酸锰铁锂多孔结构构筑方法,解析多孔磷酸锰铁锂微观形貌结构调控机制,研究多孔磷酸锰铁锂电化学特性,阐明材料结构-性能-工艺关系。
5.基于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储能炭材料研究。以贵州焦煤或无烟煤为对象,开展煤基炭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表面化学调控、电极界面优化和储能机制研究,揭示煤基炭电极结构与性能间的构效关系,突破高性能煤基炭材料的可控制备,推动煤炭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先进储能技术的发展。
6.高强耐热铝锂合金组织调控及塑性变形与强韧化机理研究。以制备高强耐热铝锂合金为目标,研究铝锂合金高品质铸锭制备、高均质锻造+环轧成形、高性能热处理等工艺过程中的基础问题,阐明铝锂合金加工-结构-性能关系,揭示凝固机理、塑性变形与强韧化机理,为制备高强耐热铝锂合金提供理论支撑。
7.先进钛合金精细化设计制造与结构性能调控。围绕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钛合金精细化设计制造与结构功能一体化调控的基础原理和创新技术研究,探究多尺度、多组元钛合金的强韧化机理,阐明钛合金宏观性能的原子尺度调控机制。
8.钛合金关重件制造成型及服役损伤机理。围绕钛合金关重件的高可靠性和长寿命难题,开展钛合金关重件锻造成型及锻后热处理过程的组织遗传行为研究,解析锻造及热处理工艺对钛合金织构的影响,研究关重件表层梯度结构对材料疲劳损伤性能的影响,解析钛合金表层梯度结构的强韧化机理和损伤容限机制,建立成型工艺-显微组织-损伤容限性能关系模型。
9.高强高韧高导热铝合金的理论设计与预测。围绕铝产业高端化发展需求,研究适用于铝合金的高通量计算与模拟方法,开展高强高韧高导热铝合金的筛选,获得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合金体系,并开展试验验证与优化,解析高强高韧高导热铝合金性能调控机制。
10.黔东汞矿带边深部金矿找矿预测研究。围绕黔东汞矿带中有多处金分布信息,拟通过综合运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大数据挖掘多方法多手段,阐明黔东汞矿带金矿关键控制因素,总结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依托建立的成矿模式,圈定可供勘查的金矿找矿靶区1-2处。
11.复杂地质条件下长加卸载周期煤体损伤增透机制研究。以贵州地区复杂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多重卸压为研究背景,研究长周期下煤体循环加卸载损伤特征及增透机制,建立时间效应的应力-损伤-渗流固气耦合模型,揭示卸压增透区的时空演化规律,形成近距高煤层群条件下保护层开采效果评判理论。
12.喀斯特地区深部页岩气体吸附机理及渗流行为研究。以黔北地区页岩为对象,研究深部“三高”原位赋存环境下多场耦合作用对含水页岩吸附机理及渗流行为的影响,建立适用于深部含水页岩的吸附模型和渗透率模型,阐明页岩吸附-扩散-渗流规律,揭示页岩气开采过程中水分和有效应力对页岩扩散、渗流的影响机制。
13.复杂地质环境煤层群非均质煤岩储渗演化规律研究。开展黔西复杂地质环境煤层群非均质煤岩储渗演化规律研究,揭示采动-构造复杂应力环境下,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煤层群煤储层孔裂隙演化特征,明确复杂地质环境煤层群非均质煤岩储渗机制。
14.难溶性钾资源赋存状态及工艺矿物学研究。聚焦铜仁地区难溶性含钾岩综合利用重大需求,研究难溶性含钾岩矿物学特征,解析难溶性含钾岩中钾的赋存状态,研究难溶性含钾岩的活化方法,开展难溶性钾盐的浸出、富集和转化研究,阐明钾的提取和转化机制。
15.黔中地区隐伏铝土矿成矿机理及深部找矿预测研究。以清镇猫场超大型矿床及近年发现的关上-汪家寨特大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铝土矿“源-运-储-保-变”成矿过程与成矿作用研究,建立成矿模式。充分利用研究区4000多个钻孔资料及地球物理深部探测信息,系统研究有利铝土矿成矿的古地理环境、关键控矿因素,解析深部隐伏铝土矿成矿机制,建立找矿预测模型,圈定成矿有利区域。
16.贵州省独山锑矿田构造体系研究及找矿预测。查明研究区构造体系特征,理清构造期次,查明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探索锑矿田内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富集—沉淀等成矿作用过程,构建低温锑矿床成因模式,提炼适合该区锑矿勘查有效的快速评价技术方法组合,开展成矿预测,提交1处找矿靶区。
17.贵州热液型硫铁矿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研究。查明贵州热液型硫铁矿成矿的主要控矿因素,揭示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过程,总结成矿规律,建立典型矿床成矿模式;集成热液型硫铁矿找矿预测的高效勘查技术体系,构建找矿模型;开展找矿预测,提交可供勘查的找矿靶区。
18.贵州含碳型金矿石基因特性定向脱碳行为研究。研究碳在矿物中的分布特性和赋存状态,揭示重介质特性与含碳矿物高效分离的影响关系与调控机制,优化介质选择,完成重介质筛选1-2种,形成重介分离技术1套;研发贵州含碳型金矿石高效碳靶向捕收剂和起泡剂1-2种,揭示捕收剂与碳靶向识别与定向捕捉机制,形成定向脱碳成套技术,提高贵州含碳型金矿综合利用率。
19.贵州含砷(汞、锑)型金矿石工艺矿物学特性及生物预氧化选矿机制研究。针对含砷(锑)微细粒难处理金矿存在浮选回收率低、精矿品位低、金浸出率不高及生物预氧化周期长等问题,选育耐受选矿药剂、重金属等毒性因子的极端浸矿微生物种群1-2个,研发高砷金精矿搅拌生物预氧化、基于多场协同调控及强化的原矿生物堆浸预氧化技术,研发环保无氰或低氰浸金剂1-2种,提高难处理金矿资源利用水平。
20.噻吩类导电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导电性能研究。围绕固废综合治理重大需求,以贵州硫酸钡副产物硫化钠为原料,设计合成系列噻吩单体,研究噻吩单体的聚合工艺及其聚合物的导电性能,解析噻吩单体结构-聚合工艺-导电性能关系,形成以硫化钠为原料制备噻吩类导电聚合物的技术原型。
(二)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
21.高储能低损耗极性全有机电介质薄膜的多尺度结构调控与储能性能研究。围绕我省薄膜电容器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全有机强极性聚合物结构设计与构效关系研究,揭示强极性、高击穿、低漏导电介质的分子结构特征,提出通过多尺度结构调控提升储能密度、降低能量损耗的新策略,解析储能-损耗-韧性三者之间的强依赖关系。
22.轻量化聚氨酯复合材料拓扑结构及性能调控与数理模型。面向军民融合产业对轻量化聚氨酯复合材料的需求,开展多相非均相体系下表面质量的研究,揭示轻量化聚氨酯复合材料中涌泉效应与表面质量改善的本质机理,建立轻量化聚氨酯复合材料中“材料设计—拓扑结构—宏观性能”的构效关系,构建拓扑结构与宏观性能的数理模型,为贵州军民融合产业产品的开发提供支撑。
23.新型可加工及自适应电缆护套材料制备及自修复性能研究。针对喀斯特山区高空高压电缆运维成本高的痛点,构建具有多重可逆共价键的聚合物体系,研究多重可逆修复键聚合物体系与传统护套材料相容适配性,研究多物理场下电缆护套复合材料的绝缘与力学性能及自修复性能,解析复合材料绝缘性能演变规律与自修复机制。
(三)生物与农业领域
24.酱香型白酒年份识别方法研究。研究酱香型白酒主要成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新物质的生成,揭示酒体结构与风味特征的关系,解析可指示酒龄的特征化合物,构建基于指示性化合物的酱香型白酒酒龄识别模型。
25.酱香型白酒用高温大曲品质形成机制及质量表征技术研究。通过对赤水河流域不同产区酱香型大曲微生物多样性研究,阐明不同生态环境(产区)酱香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解析不同产区酱香型大曲各自的优势微生物;结合理化、风味成分分析以及感官的评价,构建酱香型大曲的综合评价模型,建立酱香型大曲质量评价标准。
26.贵州红酸汤改善脂质代谢有效成分的筛选及功能验证。聚焦贵州红酸汤能够降低肥胖大鼠体重及改善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提取贵州红酸汤有效成分,深入研究各有效成分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开展活性成分的功能验证,为酸汤新产品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27.刺梨调理健康属性的本质研究。围绕贵州刺梨资源食药用功能属性不明确,活性成分研究不系统等问题,聚焦刺梨抗抑郁、改善睡眠等功效属性,阐明功效物质基础及构效关系,明确重要活性成分作用机制。诠释刺梨调理健康内涵本质,支撑刺梨产业发展。
(四)电子信息领域
28.复杂山地环境下北斗位置速度及姿态精密测定理论与方法研究。研究复杂山地环境下北斗星地基协同导航增强技术,构建基于环境与任务双驱动的北斗弹性导航定位新模型,发展附有模糊先验信息的北斗高可靠定速方法,突破基于矢量观测模型的北斗高精度姿态测量理论与方法。
29.典型电子元件缺陷智能检测算法及应用研究。围绕微波器件、分立器件、集成电路等典型电子元器件产能不断扩张,及其制造、封装、成品测试等不同生命周期可能出现的缺陷问题,开展电子元器件缺陷智能检测与识别算法研究,探索面向场景与任务驱动的集成式缺陷检测网络与多任务适配学习方法,设计快速、准确的电子元器件缺陷智能识别算法和模型,开展典型场景的应用研究。
30.高速公路智慧屏显舆情信息安全防护关键算法模型及应用研究。聚焦物联网时代 LED显示屏内容显示安全迫切需求,以高速公路情报板为场景,研究智慧屏显舆情信息安全关键算法模型,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舆情信息智能识别和阻断算法模型,研发情报板舆情信息安全快速敏捷处置系统,构建一体化新型智慧屏显舆情信息安全管控技术应用体系。
(五)生态与环境领域
31.西南石漠化地区土地细碎化与干旱化的耦合演化机制、效应与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针对西南喀斯特土地细碎化与干旱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低和提升机制不清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自然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下喀斯特土地细碎化演化过程及空间异质性,揭示土地细碎化和干旱化耦合演化机制及其复合生态效应,阐明土地细碎化和干旱化约束下的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机制。
(六)人口与健康领域
32.萜类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及其衍生物的创新制剂基础与转化研究。围绕西南地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聚焦萜类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和衍生物的成药性,开展高端制剂基础与转化研究,揭示其体内转运过程和调控机制,评价其在提升成药性中的关键作用,研发高端制剂制备技术。
33.贵州特色药食两用资源中具有免疫调控或改善慢性难治疾病的功能性多糖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围绕贵州特色药食两用资源中的多糖等重要药效成分,重点筛选其在免疫调控或改善慢性难治性疾病相关的药理作用,阐明其发挥活性作用的均一多糖结构及分子作用机制,探索其发挥药理、药效的潜在作用靶标。
34.多功能新型生物材料负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用于开放性伤口的治疗机制研究。通过研究揭示新型生物材料负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于开放性伤口的止血作用机制。
35.糖尿病肾病啮齿类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发病机制研究。针对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晰,且缺乏有效防治措施的难题,建立可复现人的糖尿病肾病啮齿类动物模型,形成模型标准化制备和评价体系。
36.帕金森动物模型制备与应用评价。从组织脏器功能、组织病理、细胞和分子水平等多个层面的动物模型评价机制研究,建立临床上有应用价值的、可靠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
(七)其他领域
37.黔东寒武系第四阶底界研究。围绕黔东出露的寒武系第四阶地层剖面开展高精度的三叶虫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结合其它类群的生物地层等综合研究结果,提出定义贵州寒武系第四阶底界的最优方案,为国内外的同期地层对比提供依据,助力全球寒武系第四阶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确立。(定向申报)
38.万山汞矿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年代学及成矿机理研究。针对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需要查明其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这一地方重大需求,对万山汞矿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汞矿物物理性质、内部结构和化学成分、成矿年代及同位素组成等特征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成矿机理,对比其与西班牙阿尔马登、斯洛文尼亚伊德里亚汞矿的差异。(定向申报)
39.非岩质滑坡成灾机理及预报指标体系研究。选择三至五处代表性的滑坡灾害点,从岩土力学角度,探索降雨、地表渗透、土体含水量及其力学特性之间的变化关系等方面探索引发滑坡的临界因素及形成机理,构建贵州省非岩质滑坡成因模式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坡体地表承载情况,探索提出可能引发滑坡的要素及预报指标体系。
40.长江上游喀斯特地区特有鱼类种群动态及栖息地生境适宜性研究。以贵州境内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对象,研究特有鱼类种群结构、生态环境,监测栖息地特征并评估生境适宜性,阐明长江上游喀斯特地区限制鱼类分布的主要因子,揭示特有鱼类河流栖息地适应性机制,为喀斯特地区特有鱼类栖息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其他说明
1.项目名称应符合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定位要求,原则上按照“XXX研究”的格式规范命名,其中“XXX”指项目的研究方向或内容。
2.凡涉及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应严格遵守国家生物安全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涉及人体研究、实验动物的项目,应严格遵守科学伦理、实验动物、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等有关规定。
3.省科技厅从未委托任何单位或个人代理项目申报事宜。